close

 

「電影 花火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  

  

  所謂的經典,指的大概就是穿越迢迢時光後,還能撼動人心的作品罷。

 

 

 

  電影上映的當下,視覺特效和影片尺度容易成為話題焦點,但這類因素的賞味期限不只短暫,也容易隨同時間一起衰老,比如重看莎朗史東(Sharon Stone)一脫成名的《第六感追緝令》(Basic Instinct, 1992),影片拍的教人哈欠連連,直感無聊,劇情走的是黑色電影路線,卻怎樣都懸疑緊張不起來,電影當年引爆話題的尺度,現在看起來不過爾爾,跟當今的裸露程度相比,根本是小巫見大巫,影片怎麼可能會不顯老?

 

 

 

  反觀希區考克(Hitchcock)的《迷魂記》(Vertigo),比《第六感追緝令》早了有三十年之久,同樣講述警探和美艷當事人的犯罪故事,尺度含蓄到該遮的一塊都沒少,拍的卻吊足觀眾胃口,讓人看的撲朔迷離,簡直都要和男主角一同墜入那致命的迷魂陣裡頭了。

 

 

 

  以上談的只是尺度的賞味期限,至於視覺特效那就更不用說,壽命能撐個三年就算長了,不過另外還有一種讓電影顯舊的可能,就是出於真實人生的歷練,觀者的生命厚度逐漸超越了電影內涵,於是過去佩服到五體投地的作品,如今看來竟心生明日黃花之慨,《花火》大概就屬於此類罷。

 

 

 

  當年是在金馬影展看北野武的,才正值大學生的年紀,對北野武真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,從此視之為偶像,甚至連看了兩次《花火》都哭得淅瀝嘩啦,即便北野武《花火》以後的作品都不為我所喜,該片仍在我心中具備不可動搖的地位。

 

 

 

  十多年飛逝,再度進戲院重看《花火》,我只納悶當年到底在哭什麼。過去所衷情的沉默暴力美學及冷面幽默,現在看來卻有種大男人式的中二傾向,至於電影裡的死亡偏執,深沉中滿溢了無盡溫柔,等到自己在生死關頭走過一遭,總覺得《花火》裡過度平面和卡通化的死亡,實在單薄了些,隱含其中的武士道精神,比較像是在服務某種英雄式的崇拜,未免廉價。

 

 

 

  不過《花火》在形式上仍有其特色,不管是藍灰主色調和鮮艷畫作的對比,或是由剪輯所營造出的獨特斷句,都讓該片的韻律自成一格,反差中有餘韻,難怪影片結束後,多數年輕觀眾仍沉浸其中,起身離席的少數人都是有年紀的影迷。

 

 

  《花火》恰如其名,曾在我的生命裡綻放璀璨如煙花的美麗光色,卻也同煙花的施放一樣短暫,早就不知於何時,悄悄隱沒至黑暗的夜色裡,那曾經感動的瞬間,終究只存在於綻放的當下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A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