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  

  奇士勞斯基(K. Kieslowski)是我觀賞歐洲電影的重要起點,因為大學電影社的指導老師聞某人超愛他的,常把他的名字掛嘴邊,例行的放映也鮮少遺漏這位波蘭導演。對年少時的我來說,奇士勞斯基完全就是歐洲電影美學的代表,那些細膩溫潤的光影,加上存在感極強的古典配樂,從容揭露著攸關命運之類的龐大主題,詩意且富含人文底蘊,正是我所想像的歐洲,年輕時就只看的到這些了。

 

  重看奇士勞斯基,以為自己在徹底成為一個俗人之後,對這類殿堂級的大師名作會不再有感,萬沒想到事實正好相反,《藍色情挑》讓我重拾了許久未有的觀影悸動,我終於看懂奇士勞斯基了!想來是年歲漸長,終於沉澱了足夠的生命經驗,得以同理影片裡幽微的情感,進而和遙遠時空之外的老靈魂產生共鳴。

 

  重溫那些美的不像話的光影流轉,當然是看大銀幕的好處,特別是最後一個凝視的鏡頭,小銀幕裡黑壓壓的陰影,在大銀幕上卻呈現出教人屏息的色光浮動,駒光過隙,恰如時刻移易的心緒,也像是命運本身。

 

  過去觀賞《藍色情挑》,只看到被悲痛所囚禁的女主角,試圖拋開過去,尋求內心的平靜和自由,現在到底品嚐出導演的細膩,無論是咀嚼糖果、雨夜裡的倉惶、對吹笛手的關注、拒絕領取樂譜……等微小安排,皆足夠容納多義且深邃的解讀。

 

  散場時兩位貌似學生的年輕男子,等不及走出院廳就大聲討論:不就是在講愛能克服一切嘛!語調中盡是輕蔑,應該感覺受騙了罷。愛能克服一切,這條奠基於基督教文明的信念,被傳頌到幾近陳腔濫調,也確實是電影中重複展現的主題,親情之愛、男女之愛、對鄰人之愛、對藝術的愛、對生命的愛......導演沉浸於人性的複雜向度裡,反複辯證著這條愛的真諦,甚至於此投入了對歐盟的美好憧憬,一個理想主義者永恆的烏托邦想像。

 

 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,電影完成於歐盟條約正式生效的年份,影片裡的合唱以希臘文歌詠,樂曲在電影裡更是為了獻給歐盟而寫成,對比歐盟現況,希臘破產、英國脫歐、難民潮帶來的分歧、連串的恐攻威脅…...教人難免不勝唏噓,愛真能克服一切?我們衷心如此盼望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A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